首页 > 相学 > 相学知识

市场营销学细节知识虽冗长但其最重要的前提

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什么_销售要学的面相学知识_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多久

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什么_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多久_销售要学的面相学知识

近期有了一些新思绪,关于营销学的严重Bug。

今天的市场营销学,细节知识虽繁杂冗长,但其最重要的前提,不外乎两点:

1、产品功能迭代竞争

2、心智份额竞争

前者强调产品功能的重要性,以及后衍一系的操作手段(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宣传等)。后者强调消费者心智份额的重要性,以及后衍一系的操作手段(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宣传等)。

我在本科学营销理论,后来创业实践新媒体营销,发现以上两点前提几乎是默认的销售要学的面相学知识,但是一直没有去想,这两个前提是不是有问题。

这种质疑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?就像亚里士多德时期,每个人都默认地球是宇宙中心,你突然脑袋一抽,竟然对默认选项产生了质疑,难免让他人错愕,甚至要将你送上宗教审判所。

营销学的这两个前提有什么问题?

前提一:产品功能迭代竞争

产品比隔壁家的好,当然消费更喜欢,这太符合常识了,无需解释。往下追溯,想象一下,什么人对这个理念最为执着?匠人。

此处的匠人,泛指手艺人、工程师、产品经理、设计师等直接打造产品的角色。试想,营销学诞生之前,工商业经济已然存在,在资源稀缺环境下,你家打造的木器比他家耐用,当然容易有个好生意。

这一脉思路自工商业诞生主导营销理念至今,依然强盛。基于此构建的商业理论中,最为典型的如蓝海战略和颠覆式创新。

蓝海战略简单概括,就是将产品特性重新跨界混搭(加减增删)创造出差异化的新组合,从而开辟一个蓝海市场。

我记得小时候曾经喝过一款饮料,叫做啤儿茶爽(这名字不知道谁想的,污到不行),就是在蓝海战略指导下将啤酒和茶混搭的产物。不过,入口如马尿,恶心到我现在还记得。不过这个产品失败了。

颠覆式创新,简述即,小公司可以通过将产品以更简单、更方便、更便宜的方式切入低端或边缘市场,从而实现对大公司的逆袭。在IT行业、钢铁行业、医疗行业、汽车行业等大型产业内,此规律一再上演。至于为什么,原理说起来过于复杂,暂不赘述。

这两个代表性理论,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其基本假设就是对产品性能改善的诉求,脱离这个前提,这两个理论都不成立。

前提二:心智份额竞争

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,纯粹基于产品性能的视角,又多了一个参考系。其中,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定位理论。

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多久_销售要学的面相学知识_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什么

定位理论是任何营销人都必备的基础知识,简述即,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有限,品牌应该在消费者的心智中,在某一品类下牢牢占据第一或第二的位置。

一旦记忆固化,消费者的记忆便很难改变,竞争对手很难再超越你。

翻阅《定位》这本书,你很容易找到它的逻辑起点,即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。

后衍一系列商战思想,如进攻战(重新定位以超越对手),防御战(恪守定位防止对手偷塔),侧翼战(在营销各个环节玩弄花样),游击战(细分定位以绕开市场老大)等。

也衍生出一系列规则,如品牌延伸限度(品牌一旦不可随意延伸),聚焦原则(所有资源应孤注一掷)等。

两前提的问题

前提一的重要性不再赘言,其问题在于忽略了从消费者视角的观审。

前提二是对前提一的补充,需知,之所以出现了心智资源竞争,乃是因为产品性能竞争日趋白热化,营销人不得不寻求更能解释消费行为的科学理论,来重新指导营销活动,此行为开启了心智竞争的营销时代。

这并不意味着产品性能竞争就不重要,反而越基础越具有奠基性,但在今天这样的竞争环境结合心智资源的玩法才行,否则你就少了一个竞争维度。

所以,前提一的问题由前提二来填补了。那前提二的问题呢?

《定位》中,谈到其逻辑起点的工作记忆有限处,出现了一个重大的概念失误。书中谈到,“根据 的研究,发现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7个以上的单位”。所谓神奇数字“7”,例如,你就能随机记下7个数字,电话号码基本上都是7位,一个品类最多只能记住7个品牌等。

然后,特劳特就再也没对这个奠基性的起点做进一步阐述,而是以此提出一个心智阶梯的概念,来解释商业中的品牌竞争现象。

所谓心智阶梯,就是每个消费中心智中都有一个梯子,品类的第一名处在梯子第一位,第二名第二位,以此类推最多有七位。如何占据该心智阶梯的前位,就是定位理论的核心。

大错而特错!如果一个逻辑系统的起点错了,后面也就都错了。

特劳特在起点前后谈到了信息爆炸,心智厌恶复杂等,没问题,这些都是事实。但当他开始逻辑起步时,就彻底搞错了两个关键性概念:工作记忆( )和组块()。

他说,“人类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7个单位”,心智指的就是工作记忆(当时被称作短期记忆),单位指的就是组块。但特劳特并未对此悉心研究。

工作记忆就是我们当下的意识区域,这个概念区别于长期记忆。打个比方,工作记忆像工作间,长期记忆像仓库,工作间处理发货和入库的工作,但空间有限,仓库空间巨大,但只做存储工作。

由于定位理论没有对这两个概念做区别,而是混在一起称之为心智。因为心智有限,所以必然会导出品牌应聚焦某一个定位、品牌不可随意延伸等思想,杜绝一切诉诸复杂的宣传行为。

而事实上,电视销售行业今天依然有600亿市值,就在于其节目内容讲得足够多,能让消费者在一个时段内大量吸收信息,达到足够强的记忆效果和心智显著性,不买都不行。传销行业的洗脑之所有有成效,与此有关。长期记忆的容量极大,工作记忆的容量才有限,彻底摒弃复杂,容易进入工作记忆,却不容易进入长期记忆。当然,关于此,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明白,篇幅有限不再赘言。

定位理论的另外一个失误,在于把组块当做单位。一串随机数字,,平均被回忆起来的数量在7个左右,但认知科学后来对这个概念做了调整,增加了组块的概念。

例如,,如此排列,你回忆数字的数量可高达几百个,因为在这种模式下,你是按照组块的方式回忆的。

又例如——

XCN,NPH,DFB,ICI,AMC,AAX

大部分人能记住7个左右的字母。换一组试试:

X,CNN,PHD,FBI,CIA,NCAA,X

相信这一句你能记得更多,因为出现了CNN、FBI等有意义的组块。

所谓组块,就是将诸多字节,以一个有意义的概念、模式、图示记住。根据最新的研究,工作记忆同时能处理组块的数量为4。

由于定位理论的逻辑起点搞错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,也使得它成为市场营销中的地心说,虽然逻辑模型和实证经验完全相符,但尔后出现的一些案例,足以推翻掉这个理论。

例如,无印良品。定位理论倾向于反对品类延伸,无印良品延伸品类的范畴远超定位理论的框架。不仅没有明确定位,连一个类似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的都没有。可是似乎所有营销人似乎都对这个违背定位理论的大案例视而不见。

大三学完定位的22本书后,我请教当时一个研究定位理论的专家,我问,根据定位理论,智能手机就应该是一个失败的产品,因为拍照、上网、通话三种功能代表着三个品类,都有相应的第一品牌占据,可为什么智能手机能崛起?专家提出了很多辅助性假设来解释这个现象,例如某些品类可以融合,重新定位的适用性等,现在看来极为牵强。

重塑定位理论

定位理论的逻辑缺陷,是我在学习认知科学时,突然联想到定位理论,再一对照时发现的。可为什么在创业圈、广告圈中,似乎无人提及?

这也不难理解,认知科学离实践较远,它更关心心智运作过程,目前与脑科学一起衍生出的认知神经科学,着重研究物质与意识是如何联系的。而做营销的人极为务实,很少去关心这些较为务虚的知识。

重塑后的定位理论,便可以解释无印良品。无印良品用一种生活方式,打包了所有生活品类,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无印良品的记忆,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组块,这个组块将很多看似不相关的品类,用一个有意义的方式连接在一起。

同理,智能手机也是如此。

两前提的盲区

这两个前提除了有内在系统问题之外,还有一个严重的盲区。

无论是基于产品性能的工程师视角,还是基于心智份额的心理学家视角,你会发现,两种营销理念都是基于不同的学科:经济学和心理学。上文都是在破两个视角之内的问题,而在视角之外则是其盲区。

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多久_销售要学的面相学知识_学面相知识销售要学什么

这两个学科对于商业世界的规律做了极大的简化,也使其完全忽略了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特质:文化。

而文化要素基于的学科便是人类学和认知科学。这个学科基础区别于经济学和心理学,但又更为底层,自然也会导出不一样的视角和理念。

经济学本是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,但其理性人假设受到严重挑战,这也是其知识体系对于现实经济操作总是漏洞百出的原因,所以经济学出现了一些崭新的方向,深入到认知科学和人类学去奠定学科基础,例如行为经济学、认知神经经济学等。

心理学的理论碎片松散,最新的研究方向是融合生物学,形成进化心理学,为从进化角度统一所有心理学知识,因为人类的任何行为,不会平白无故出现,总是与生物进化有关。进化心理学和人类学都建立在生物学之上,息息相关。

两大学科演进,在其基础之上的营销学为何不演进?

本文对当今的营销学先破,但还得有立。下一篇文章谈谈基于人类学和认知科学,如何立新的文化营销基础理论。

当然,这个立,只是逻辑模型的构建,还不到实践检验。

为何如此思考?

顺便提一下我如此思考的原因。

逻辑模型在先,实践试错在后,是西方哲科思路的重要一系。而我们东方人的思维里,说实践检验真理销售要学的面相学知识,但这是错,如果实践可以检验真理,为何真理常变常新?如果真理是客观的,那么应该越来越僵化才是,为何确实流变的?

任何知识体系或理论系统,都不涉及真理的判断。但为何有效?是因为广义逻辑融洽,即正确的指标:

1、自洽

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,必须在理论内涵上“自洽”;(“哥德尔定理”意义上的自洽)

2、他洽

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,必须在理论外延上“他洽”;(与自身所不能否证的其他尚属“正确”的理论融洽)

3、续洽

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,必须在现实层面上“续洽”;(足以覆盖新出现的相关现象及行将发生的事件)

所以正确与真理无关。我遁这一思路,对营销知识进行思想整顿,隐约察觉到新的逻辑模型。在过去,我骨子里反对这种思考,东方人的思维对此评判为“钻牛角尖”、“过多解释”等。

但人的成长,最有效的还是认知迭代,即升级操作系统,而非打补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