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六爻 > 六爻典籍

流沙河先生的《闪开,易经不是给你们算命的书》

看了流沙河先生的《闪开,易经不是给你们算命的书》一文,我有一些不同看法。

流沙河先生说:《易经》经文本身是少数,附到上面的解释说明倒还是多数,后来越附越多。越附越多以后,《易经》就越趋于迷信,越违反科学了,糟粕也就越来越多了。到今天,《易经》已经泛滥成职业化的算命了,但这绝不是《易经》经文本来的面貌。

“趋于迷信,泛滥成职业化的算命”,哎呀呀,这个用词说明流沙河先生把算命看作迷信,还定义它是易经的泛滥。那么什么是“迷信”?我认为固步自封执迷在自己狭隘的认识里就是迷信。流沙河先生没有深入研究过算命,就给算命下了“迷信”这个结论,恰恰说明了流沙河是一个迷信的人哦。

易有圣人之道四焉。孔子认为易经这门学问包括四个圣人之道。第一,“以言者尚其辞”;第二,“以动者尚其变”;第三,“以制器者尚其象”;第四,“以卜筮者尚其占”。在孔圣人眼里,占卜也是属于圣人之道的。“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”,万事万物注重它的变动现象,看某个事物的现象,反过来就知道它的内容。但是内容究竟怎样变化呢?非常细密精微,这个精微可以靠占卜,就是依靠易经的数理哲学,也就是“以卜筮者尚其占”。因为人的智慧没有达到神通的境界,不能自己知道,只好依靠占卜。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不需要了,一切都昭然若揭了。

流沙河说:《易经》的经文涉及社会变化、人生变化的见微知著,就是看见一点小的改变就可以推断会发生什么事情,但是这样的推断是根据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,并不是纯粹的预测。一个社会的变化可以推断的,比如这个社会是某种状态,哪儿不合理,就能够推测它以后的演变;一个人的变化也是可以推断的,比如这个人是某种性格、某种作风,就能够推断他的命运。但是这个和算命不同。

根据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推断社会变化和人的变化是一种方式方法;根据数理变化推断也是一种方式方法。邵康节的《皇极经世书》以元经会,以会经运,以运经世,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。邵康节说:前知五千年,后知六万年。

依据一个人的性格作风推断命运当然跟算命不同。曾国藩著有《冰鉴》一书,专门论述识人鉴人的学问根据神骨,刚柔,容貌,情态,须眉,声音,气色等为选人用人提供方法。属于相学范畴,哈哈,不知流沙河先生是否也把相学归为“迷信”之列呢?

流沙河说:那么我来讲这个《易经》,绝不参合现在很流行的所谓预测学,因为我是读书人,我只讲儒家的典籍、经典。那么《易经》,我就只讲经文,这种经文就叫“周易古经”

读书人就不需要懂预测学了吗?宋明之后,对读书人的要求是要懂三理“医理,命理,地理(堪舆))”,父母病了,看医问药要懂得治疗的道理;“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”,要懂算命,父母哪一年不好,要心中有数,未雨绸缪提前预防;父母去世,要找个好风水,需要懂地理堪舆。

君子之学,以润身为本。读书人治学在于修身正心,修身正心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,哪一个与自己相契合就用哪一个。而不是局限于读书人只读什么书而不读什么书。

君子处畎亩则行畎亩之事,居庙堂则行庙堂之事。君子在庙堂之上可坐以论道(易经的理),在滚滚红尘中可以术解苍生之苦(易经的象数)。孔子传《易经》给商瞿,商瞿四十岁还没有儿子,商瞿的母亲很难过,就去问孔子,孔子劝其不要难过,告诉他商瞿四十岁之后会有三个好儿子,结果正如孔子所言。孔子面对商瞿的母亲没有讲“地势坤,厚德载物”的大道理,孔子懂得“处畎亩则行畎亩之事”。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讲易经,但许多人认为他没有得夫子之道,不同意他讲。子夏懂的是易理,也就是易经的“体”,但易经“用”的方面却不行,有人问子夏次日天气阴晴,子夏说晴,但第二天偏偏下雨。

学以致用,“学”道理知识是为了“运用”。 如果一个医生只能侃侃而谈治病救人的大道理,却说自己不屑于也看不起给病人看病开刀,这不是很可笑滑稽的嘛!

《易经》包括象数理三个方面。南怀瑾先生说:学久了易经就会知道,《易经》的理不必偏重的太管它,并不是不重视,因为研究几年,懂了之后,大家都会说理,比如对于乾卦,朱熹认为是那样,我也可以认为是这样,各有各的理。而《易经》的象与数却是科学的,没有办法讲歪的,就非要学会它的规矩法则,才能懂得《易经》。真正说到易的境界在象与数------卦象,卦数,数还包括了阴阳五行。

流沙河说:这些东西看来并无神秘主义,也没有迷信,完全是描述了某一个状态,然后去推断,这样发展下去,会发生凶或吉,好或差,有没有危险……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,不涉及迷信,也不是算命。

是的,大道至简,易经是至精至简的学问,根本就不神秘。算命也不是什么神秘主义,是古圣先贤参悟到万象皆备于我的道理,人身就是一个太极,二仪,三光,四象,五行,八卦,九宫,十干,十二支,二十四节气,周天六十甲子,皆备于人之一身。人与天地阴阳同其造化。人托阴阳以生,岂有逃其数者!

流沙河说:周民族从中亚、西亚那边搬过来的一种八卦,用来计数的。八卦究竟是谁造的不知道,中国古代的伏羲神话不能够作为依据的,究竟怎样来的都不知道。但可以断定:第一,不是数目制,数目制十进位就应该有十,八卦只有八。第二,也不是文字,八卦是一种符号,这种符号估计最初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。

古圣贤都认为八卦始于伏羲,因此称伏羲为“太昊”,像至尊的太阳一样伟大光明六爻占卜典籍有哪些书本,为开天之圣,万古唯一的称谓。画卦始于羲皇,系辞演于文王,十翼成于孔子,三圣仰观俯察,穷取造化之根源,成就易道。

八卦不是数目制,但八卦各有各的数理。八卦只有八,是因为这八个图案符号就足以代表了太阳月亮之下的万事万物,增一个太多,减一个太少了。比如说乾卦这一个符号就代表了世间八分之一的人事物,空间,世间,方位,颜色,气味等等,世间八分之一的能量属于“乾卦”。

卦者,挂也。宇宙就像一本易经,宇宙间所有的现象法则都挂在那里,有智慧的人一看就懂了,圣贤们看到那些现象就能明了事物的本质。可爻象无文,则《易》道不显,老百姓做不到透过现象看本质,于是文王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用文字把它们说出来,“系辞焉,所以告也。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。”在卦图下面挂上文字,明明白白告诉你什么原理,你了解了这个图案及文字的道理,就可以判断一切事物的吉凶,便可以断定自己的生命,前途等等,这就是系辞的作用。

流沙河先生说:到了汉代,就把八卦的数理推演再加到后面,这样到了后来《易经》的内容就非常庞杂了,但后来加的几乎没有积极意义,把《易经》纯粹弄成算命的了,所以从前很多读书人对《易经》都保持某种距离。而从汉代起就已经形成了一大帮势力,专门传播《易经》,由于那个时候统治者和民间也很迷信,所以他们弄得就很红。

流沙河先生认为汉代之后数理的推演那些东西是没有积极意义的。呵呵,有没有积极意义是要看你要拿它做什么。一把手术刀既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,手术刀无所谓积极还是不积极,手术刀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。。。关键看拿手术刀的人,一个人心正则万法皆正,一切只关乎心。唐朝宰相李泌是四朝元老,精通《易经》,著有《易象》,深谙易经的象数之学。乱世出山救苍生,平定安史之乱,匡扶社稷,功成则身退。难道李泌是依靠统治者的迷信做的四朝元老?李泌不仅懂易经的“体”,更懂易经的“用”。

六爻在线占卜_免费占卜六爻_六爻占卜典籍有哪些书本

流沙河先生说:八卦的东西全部给我抬走,我只讲经文。八卦中间怎样变,汉代以后加进去的五行,再加到后面测字、算命。算八字,就是生辰的年月日时这四个因素,年用干支两个字表示,月也用干支两个字,日也有用干支两个字,时也用干支两个字,就八个字了,所以叫算八字。立四柱,把你的年月日时立到这儿,就能够把命运给你算出来。天哪!地球上每一秒钟要出生好多人?同年月日时出生的那么多人,按照他们标榜的《易经》的算法这些人的命运就都一样的了。这可能吗?

八卦中间怎样变您不讲,那还是《易经》吗?“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”,天地人三极变化的法则尽在六爻的变化之中,《易经》的易本来就是“变化”的学问和法则呀!

真心建议流沙河先生先要懂得如何运用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排八字,要否定它必须要先深入了解,否则完全执迷在自己的认识思维里,这也太迷信了!说出这样的话太误导读者了。

古圣先贤创立的天干和地支是多么伟大的发明,流沙河先生轻描淡写一句话就全盘否定了。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便代表了太阳系统作用于地球的万有变化,六十花甲就是据此而来,亿万年的宇宙数字不差分毫。它能代表年代表月代表日代表时,代表空间,方位,颜色气味代表人事物,代表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等。依照这个法则,和《易经》配合起来演变,就知道历史,社会,人类的现象多少年一个变化。就是儒家孔孟思想的“天人合一”。这是让人激动得泪流满面的真理啊!古圣人们参悟到了天人合一,人身就是一太极,才能把天干地支的发明运用到每一个生命,谓之算命。哈哈,上可算天,下可算地,中可算人。孰能遁其橐龠乎!(神炁相守的神仙之道当然可以。)

流沙河先生说:所以《易经》有它的价值,它的价值是认识社会,认识人性,认识生活,而不是算命。只有这样讲六爻占卜典籍有哪些书本,我才觉得对得起古圣先贤,也符合今天的科学。我不传播任何迷信,像他们职业算命的那些,我看不起那些。我是儒生,儒家的一个读书人,我发挥典籍的意义,大概就是这样讲。

君子局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。这句话就是说给儒家的读书人的吧!流沙河先生说看不起职业算命的那些人,真是罔读圣贤书了。圣贤教导我们:“君子不器”。太着相啦!拘泥于算不算命根本就不是君子之道。一个人无论在风尘还是在庙堂,只要能用自己所长利益天下众生,那就是在行菩萨道,就是活菩萨。《大藏经》曰:救灾解难,不如防之为易;疗疾治病,不如避之为吉。而算命算卦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。

道以术显,算命虽是小术,但却承载着大道。形而上之道,太极是也;有形者,形而下之器,《卦爻》,《象数》是也。形而上之道,无形无相,难以揣摩;形而下之器,易为忖度。想要透彻精辟明了形而上之道,需要在形而下之器中学习领悟。它们是同出而异名哦!就像硬币的两面,哪一面是高贵的哪一面是低贱的?

如何理解圣人说的“生死如暮旦”,从卦爻的变化中可以领悟;如何理解“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”,从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命理中领会:如何理解“万事万物都是相关联的”,从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体会;如何理解“万法唯心”,从铜钱卦中体现。。。。。以此便是以术入道了吧。个人认为流沙河先生对《易经》偏执的看法,才是真心对不起古圣贤。 《易经》是干什么用的?圣贤孔子给出的答案是:“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”。“通天下之志”是《易经》的境界,所有人的心态动态,万物动态,学通了《易经》便都知道了。“以定天下之业”对天下世界有功劳,利益众生可以称作事业,(举而措诸天下之民,谓之事业)。“以断天下之疑”,当我们能够达到“无思无为,寂然不动”的境界就可以断天下之疑,如果没有达到,那么运用易经的象数-----就是占卜,便可以断天下之疑了。